《问刑条例》是这么规定的。
“凡军民诸色人役。
及舍余审有力者,与文武官吏等、监生生员、冠带官、知印、承差、阴阳生、医生、老人、舍人。
不分笞杖徒流杂犯死罪。
俱令运炭砖纳料米等项赎罪。”
什么意思呢?
不管什么人,除了犯谋反、谋逆等少数重罪必须处死的以外,其余罪行,不分笞、杖、徒、流、死罪,全都可以通过缴纳规定数量的炭、砖、米等财物来赎罪且释放。
这项规定是对大明律的彻底颠覆,更意味着大明将会成为有权人和有钱人的天堂,只要不造反,不杀父弑母,那随便干什么,都可以花钱赎罪,贪污之类都可以。
反正贪污来的钱绝对够赎罪。
剩下的还能自己用。
多划算的事。
这么好的皇帝不推崇。
那推崇谁?
推崇剥皮实草的洪武帝吗?
这些大臣又不傻。
甭管那些个大臣文人多么推崇夸赞弘治帝好,千古明君和五百年年一出的圣人,只要熟读历史的。
都能清楚的明白。
明朝亡于财政缺钱。
而财政缺钱的关键原因和转折点,就在于弘治朝,在弘治帝的英明领导下,户部尚书叶淇改革开中法,把食盐专营的好处输送给徽商利益集团,而导致了严重的边防废弛。文官们不断的进谏请求皇帝减免江南地区的钱粮,以宽民力,朱佑樘总是一再批准,可实际上,谁又不知道江南地方最富裕最有钱。
一边是盐税受损,一边是全国最富裕的地方的各方面赋税受损。
弘治帝他再节俭又有个屁用。
可惜,这家伙到底是个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在外被那些个文官糊弄,在内被那些个宦官糊弄,基本就没有什么自己的主见,后来他倒是也疑惑过,为什么自己这么节俭,做了这么多有利于天下百姓的事,怎么大明朝的国库还这么空。
然后大臣告诉他是太监贪污。
呵呵,是太监贪污。
一群太监贪污的又能有多少?
大头不还在官员士绅身上。
可惜,弘治帝他就是个蠢的。
还真的对自己身边的太监,以及在全国各地的镇守太监们动手。
太监说到底不过只是皇族养的鹰犬罢了,想杀就能杀,养肥了杀和瘦着杀都没什么区别,势力再怎么大,那也翻不出皇帝的手掌心。
他们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制衡。
以及帮皇帝收集信息。
免得让只能住在京城皇宫当中的皇帝成为一个睁眼瞎,大臣们告诉他什么情况,就只能知道什么。
虽然这些太监也不一定个个忠诚,个个听话,个个说实话,但好歹有一部分说实话的,好歹能让皇帝接收到一部分不是由百官上递上去的信息,知道点民间真实情况。
如今那些镇守太监都被弘治帝给下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又被文官们压制着,他这个皇帝,又能多知道多少外面民间的真实情况呢?
还不是大臣说什么。
他就只能知道什么。
弘治帝的这些愚蠢行为。
直接导致皇权进一步沦陷。
文官的权力又进一步上升。
如果这些文官大多是好人也就罢了,还能类似于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什么的,往一个比较好的方向过渡,可惜,这些个文官,大多数都是贪得无厌,把国家当成一个大型公司,拼命挖墙脚捞钱的东西。
没有太多制约的权利是猛虎。
这些文官便是如此。
他们将悬在他们头上最恐怖的一把刀,也就是大明律移除之后。
便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
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