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造血计划(2 / 3)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3546 字 2021-04-01

见底。

教主道君皇帝应对财政窘迫很有经验,最有效手段主要有两手。

其一,请蔡京出山,推进社会改革,搜刮民间财富。

坦白地讲,这些改革政策还真不是全部针对平头百姓,如改盐钞法以及推行方田均税法等,普通老百姓想利益受损都不够格。

其二,授意臣子进献“羡余”,广开财源。

杨戬搞出的“公田所”,陈遘“发明”的“经制钱”等等,都是为赵宋财政不计个人名声的“忠臣”事迹。

双管齐下,赵宋帝国才能一直有钱花,也让治下百姓负担一日重过一日,致使地方频频出现动乱。

最初并不是没有臣子劝谏,但时间久了,敢劝的、愿劝的臣子都被赶出了朝堂。

剩下的臣子们早就适应了这种有钱就折腾,没钱就加税的状态,皇帝和绝大部分大臣对加税已经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而且,若是徐泽决心通过朝廷输送北伐的钱粮,赵宋各级官僚们不仅不会拒绝,还会欢欣鼓舞。

如此好的机会不利用岂不是傻子!

朝廷支持同舟社北伐而加征税收,各地顺便再多征收一大批钱粮以“补贴国用”,不过分吧?

徐泽毫不怀疑,一旦放任赵宋加税以备北伐,绝对会激起大规模的民变。

反正加税的锅由徐泽背,如果民乱闹得太大朝廷平灭不了,也自有徐泽这个赵宋“平乱急先锋”去擦屁股。

到头来,类似方腊、樊瑞之流的野心家将尽皆粉墨登场,再次为祸。

本就苦难深重的百姓还要再受兵祸,疲于应付的同舟社也未必能真获得协议约定的钱粮——天下都乱完了,哪里还有那么多钱粮?

还会因为平乱而影响计划中的北伐,并彻底毁掉同舟社之前辛苦建立的正义形象。

而“为朝廷卖力征税”的各级官吏们则借机吃得脑肥肠满,顺便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不知死活的贱民和血腥残暴的同舟社一并骂个够。

这样的情况,徐泽当然不会允许出现。

所以,贤相王黼才会力抗天子马上签署协议送走徐泽的强烈要求,不顾个人安危,与逆贼据理力争,竭力为朝廷争取利益。

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赵宋朝廷最终与同舟社达成相对“有利”的协议。

其中就包含取消由朝廷北伐所需钱粮一项,只是在维持原本河北驻军消耗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成转运钱粮。

而且,徐泽还在协议中明确强调,增加的这部分钱粮要由朝廷在其他开支中节省,五年内不得再向百姓加征任何赋税。

不然的话,徐泽将率大军叩阙,扫除祸乱天下的奸臣贼子。

朝廷的税不能加了,没法转运更多的钱粮,同军北伐却势在必行,扩军所需的钱粮布帛等物资还得筹备。

不能通过协议“白拿”,那就只能“掏钱买”了。

当然,徐泽也不可能真拿钱去买物资。

同舟社派出商队,跳过朝廷这个“中间商”,直接以盐、糖、铁、玻璃、陶瓷等物资从赵宋产粮区换取粮食。

实际操作过程有一整套流程,并不是以物易物这么简单。

这便是同舟社与朝廷签署物资交换协议的由来。

褚青是商曹曹首,具体经办此事,清楚一些内幕。

虽然物资交换协议对双方都有利,属于双赢。

但某种意义上讲,却是同舟社为失血过度的江南等产粮区恢复造血功能。

此举与后世二战之后,美国对一片废墟欧洲国家进行“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异曲同工。

当然,以徐泽的做派,也不会搞单纯的物资交换,其中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附加协议。

同舟社治下粮食增产超过预期,褚青从商曹本身职责出发,建议“调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