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宋才同用(3 / 4)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244 字 5个月前

在燕京府默默关注宋、金、辽、夏、高丽、日本等国形势变化的大同正乾皇帝就坚信这一点,并已经着手赵宋迁都后的应对了。

两浙路明州官衙,一场特殊的官职交接仪式已经结束。

赵宋知明州事郭易简在明州任满两届,考绩连年上中,为奖励其人尽忠职守,大同朝廷乃迁其知辽东路巡抚使。

嗯,确实没有搞错。

就是赵宋的官员政绩突出,“交流”到大同帝国内部任职。

而且,新任知明州事也不是赵宋官员,乃是原大同知易州事李石。

李石是辽乾统七年丁亥科状元,官至大辽翰林学士。

四年前,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面对同金两国的同时侵略,仓惶出逃鸳鸯泊。

其人留在燕京的朝廷也出现了分化,部分人拥立伪帝耶律淳,另一部分则逃亡他处,李石便前往平州协助张觉割据地方。

徐泽率军北伐灭掉北辽小朝廷后,又以强力粉碎了张觉的乱世军阀梦。

张觉交出平州的控制权后便被徐泽调任秘书室,主要担负辽国契丹字文献的翻录工作,实际被逐渐边缘化,其人的党羽也被正乾皇帝分化拉拢。

作为一只曾经短暂存在过的政治势力,“平州独立”利益集团已经消亡。

因而,在易州任上干得不错的李石才能被正乾皇帝委以知明州事的重任。

归属于赵宋的重要港口州府明州守臣调整,却完全由大同帝国私下操作,很明显,赵宋王朝已经失去了此地的实际控制权。

事实也是如此,自宣和二年徐泽率军入两浙路平叛并“收复”秀、杭、越、明等州后,同舟社就在江南打下了楔子。

特别是明州,名义上归赵宋所有,但也仅仅是名义上而已。

人、财、军三事全由同舟社及后来的大同帝国掌控,赵宋朝廷皆无权过问。

这种情况下,明州也仅仅名义上归赵宋所有了。

为了避免过度刺激赵宋君臣,两浙路因动乱免税三年后,去年便向朝廷缴纳了税款折合制钱三万贯——还不足两浙路之乱前明州市舶司一年商税的半成。

同舟社实际控制明州后的海贸抽税收入只会更多,这点钱简直就是打发叫花子。

但失去了制海权,就连国都开封府都处于同军的兵锋直接威胁下,赵宋朝廷明知道明州姓了徐还要养在自己家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实际上,同舟社接管明州后,定海港便凭借着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贸额逐年激增,商税也跟着不断上扬,早不止战前的体量了。

此番迁往京畿重地任职的郭易简也不是只会站在功劳簿上捡便宜幸运儿,其人的确有几分真本事。

明州归宋而实属同,郭易简知明州事,便是地端着赵宋朝廷的腕却吃着大同帝国的饭,很容易两头都落不到好。

其人为了摆脱这种尴尬身份,就只能在挖掘政绩上下功夫。

明州农业基础建设这块这几年发展也极为迅猛,尤其是在昌国县海岛屯田的王英等人干得非常出色,不断实现了粮食自足,还能拿出一部分用于贸易。

不过,农业生产这块一直由共建会全面负责,郭易简就算是知州也插不上手,更不敢随意在此事上指手画脚。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州有着已知世界最大的外贸海港定海港,其人便将注意力放在了海贸上,定海港的繁荣便有他的一份功劳。

此时没有后世先进的船舶定位技术,商船一旦驶离港口进入茫茫大洋,官府对其的监管和约束效力就会锐减,使得朝廷对海贸尤其是远洋贸易的管理效率极低。

赵宋朝廷采取的办法是以商船贸易线路的海上距离和季节特点,人为规定商船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