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北望王师又一年(2 / 4)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323 字 5个月前

脑袋造反——奢靡懒散的生活方式早就消磨了东京百姓的斗志。

官府如今焦头烂额,对这些事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根本管不过来。

院内又都是心腹兄弟,倒是不用担心这句话会惹来什么祸患。

而且,李四说这话也不是要真造反,至少不会是现在就造反。

二十多年的老兄弟了,张三很清楚其人心中究竟在想什么。

自同舟社崛起于京东路之后,赵宋军队屡战屡败,国运一年不如一年,因赵宋兴盛而兴盛的东京城也因这个王朝的衰败而衰败。

大厦将倾,昧着良心发国难财者有之,因朝廷不断加大租税而破产毁业者也不少,更多的人家则是在这混乱的世道中苦苦挣扎。

由泼皮起家,短短数年就挣下了好大一份家业的张三也曾挣扎过。

当年李子义为祸京东路,东南漕运一度中断,导致东京城中物价飞涨,百业难以维持,纷纷裁员压薪以应对危机。

其人却是逆潮流而动,宁愿赔钱也要养活一帮老兄弟。

因此仗义之举,挺过危机的张氏打炭场行迅速恢复战前规模,在东京蜂窝炭行的龙头地位彻底不可动摇。

但这次的危机却不一样,正如雇工们所说,教主道君皇帝都丢下祖宗基业不管了,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又如何能挽救东京必然衰败的命运?

真有门路的达官贵人早就转移资产跑路了,抛家弃业跟着别人盲目逃荒的傻瓜们也不是一般人,至少得有盘缠,出了东京还有钱再置业或投奔亲友。

留在城中无处可去者,要么是为达官贵人守家护产的仆从,要么是既没钱财又无亲友可投的苦哈哈。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消费力低下。

东京如今的形势就是有钱的消费主体跑路导致百业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又因朝廷迁走转运的物资锐减而导致物价腾贵;

两厢叠加之下,以服务业为主的东京城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下去,就连原本日进斗金的“七十二家正店”也纷纷倒闭,更勿论一般的商贾和百姓了。

现在,大部分人是能少花钱就少花钱,能不花钱就花钱,以此苦熬到形势再次变化——开封“和平解放”。

熬过了,就能在更加稳定繁荣的新王朝里继续发家。

只是,秋去冬来,同宋两国形势越发紧张,同军却始终没有南下接管开封,大批家底浅薄的商贾没有熬过这段时间而纷纷破产。

当然,这场因迁都导致的破产风暴完全可以预见,预料到这一结局的人还不少。

去年底,朝廷确定要迁都临安时,李四便劝过张三,趁着局势还没有彻底变坏赶紧抽手再谋出路。

其人并没有把话挑明,“再谋出路”既可以理解为转移资产到其他城市发展,也可以理解为利用东京混乱的局势和人面熟的优势暗中行事,以响应准备南下的同军。

张三眼光远超李四,自然也看到了东京必然要衰败的命运。

但其人既没有转移资产重新开局的打算,也没有发动手下兄弟搞事,而是谨慎地选择了观望,付出的代价就是数次裁员。

李四嘴里明着骂朝廷,实际却是暗怪张三优柔寡断,导致局面被动至此。

张三收回思绪,开口便提及了一段尘封的绝密往事。

“十年前,正乾皇帝平定泸州夷人之乱后回京献俘,回登州前,曾私下召见过我。”

闻听此言,李四却不是太吃惊。

众兄弟当初之所以能发家,就是早年搭上了正乾皇帝这根线,先是卖地沟油得到了检验,接着才是双方合办打炭场。

因为这层关系,京东路大乱后,张氏打炭场也受到了牵连。

不过,彼时与同舟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