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社稷之臣(3 / 4)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315 字 5个月前

不愿劝说教主道君皇帝让出手中权力,自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又算个屁啊!

吴敏心里暗自吐槽,却不敢如此照直答复性子冲的李纲,试探道

“为监国可否?”

“不可!”

李纲果断摇头,直接抛出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唐肃宗灵武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当时不建号不足以复邦,而建号之议却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今上聪明仁慈,定能知晓其中利害。”

李纲这话说得已经相当露骨了,吴敏听了只犯嘀咕。

大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逃到马嵬驿的唐玄宗再遭兵变,丧胆之下,执意要去成都避乱,令太子李亨留下阻截叛军。

李亨虽有雄心,却因缺兵少将难有作为,建宁王李倓趁机建议其人前往朔方(即灵武,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先立稳脚跟,待势力壮大后再收拾河山。

李亨听从了李倓的建议,渡过渭水,经奉天、永寿、新平郡、安定郡等地,到达平凉郡,补充了一些军队,但实力依然微弱。

彼时局势混沌,朝廷权威大丧,各地军阀拥兵自重,李亨到达平凉郡后便不敢再向前,名为休整,实是观望朔方文武的态度。

李亨率军赶至平凉郡的消息传至灵武,朔方节度留后杜鸿渐、节度判官崔漪等人商议后认为迎太子有利于平定叛乱,收复两京,乃率军前去迎接。

经过试探,双方迅速达成默契,待李亨到达灵武后,众人便立即拥立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而远在成都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则被众人遥尊为“太上皇”。

玄宗皇帝在马嵬驿与李亨分道扬镳时,并没有内禅皇位给皇太子,其后也一直宣布没有退位,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本质上讲就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

但彼时玄宗弃京西逃,皇太子若不即位重建朝廷,就无以号令天下。

而李亨要是没有做皇帝以赏罚天下的觉悟,各地文武也绝不会为注定给不了自己好处的皇太子打生打死。

灵武之事,乃形势如此,不得不发。

双方各取所需,正是“不建号不足以复邦”。

大宋如今的形势比起大唐当年更加危急,而朝中文武也尽皆人心惶惶。

教主道君皇帝一旦离京,不愿投降大同的诸臣为了自己的付出有价值,也会想办法拥立皇太子即位,赵桓若是聪明,就会“顺天应人”。

所谓“建号之议却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纯粹就是鬼扯。

莫说李纲嘴中的“后世”,就是大唐还没有灭亡时,很多人对唐玄宗的评论便是“一代明君,可惜死得太晚”,根本就没人“惜之”。

唐肃宗虽在灵武篡位,却主动担起了复国的重任,不仅没有遭到臣子们的谴责,还获得了各地军民的支持,并成功平灭了叛乱。

反倒是李隆基虽然因为儿子夺位被迫做了太上皇,却也免去了做亡国之君的屈辱,还得了“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美谥。

李纲此时引用这个典故,就是明确告诉吴敏既然教主道君皇帝要跑路,那就别怪臣子们拥立他的儿子做皇帝。

若是教主道君皇帝同意,赶紧让位,然后该干嘛干嘛,还能落个好名声;

若是不同意,则所谓的“后世惜之”之语,就要落在其人身上了。

很明显,李纲就是第一个跳出来逼迫教主道君皇帝退位的人,而这个时候能向天子进言的给事中吴敏,则是李纲选定了要刺向天子的尖刀。

“伯纪,兹事——”

见吴敏话中有犹豫之意,李纲上前一步,梗着脖子道

“你不敢?那好,现在就绑了我进宫见天子吧!”

吴敏也知此事非同小可,一旦说出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