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讨宋威夏(2 / 4)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316 字 5个月前

想法,自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赵桓的表态上。

“李纲呢?”

石秀在临安待了两天时间,尽管全程都有赵宋馆伴使陪同监视,但其人仍是套出了不少有用的情报,为的就是随时供皇帝咨询。

“改知枢密院事。”

李纲虽是赵宋最强硬的主战派,也主持了临安保卫战,却是真的不通军略。

事实上,其人提出的所有军略都在事后被证实根本阻止不了同军破城。

甚至,很大程度上因为其人的固执和瞎指挥,才导致宋军输得那么难看。

在赵宋绝大部分议和派看来,同宋两国能够议和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坚守临安表现大宋不屈的精神当然也是原因之一,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若不是正乾皇帝真的没有灭宋之心,且朝廷最终认清了形势,积极割地赔款才求得议和的机会,这一战很可能大宋已经被灭了。

战后,赵桓将天下人都知道短于用兵的李纲由文改武,从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改任专职的知枢密院事,表面上看是升迁,实际却是再明显不过的弃用之意。

徐泽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很多隐情,却不妨碍其人由宋廷对李纲的处置推到出赵桓应该是得了“高人”指点。

因为,此举明显超越了其人应有的政治手腕。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赵宋朝堂近期的人事变动必然相当剧烈,肯定不会限于李邦彦、王孝迪、种师道三人。

徐泽当即将国书递还石秀,随口问道:

“宋廷这段时间的还有哪些朝堂变动?”

石秀暗叹皇帝明见万里,幸好自己提前打探了相关消息。

“少宰赵野接替李邦彦为太宰兼门下侍郎,知枢密院事吴敏改任少宰兼中书侍郎,观文殿学士范致虚出任中书侍郎,签书枢密院事耿南仲改任尚书左丞,给事中李邺接替李刚为尚书右丞。”

徐泽微闭双眼,在心里默默消化这段信息。

赵桓因仓促即位,且夹袋内无人,选用臣子的操作空间其实很有限。

首相李邦彦被罢,次相赵野接替其职并没有什么意外,李邺以给事中接任尚书右丞也很正常,都是常规操作。

由中书侍郎改枢密使的吴敏又改为次相,既有资历上的考虑,也算是弃用李纲的政治交换。

而耿南仲由武改文乃是因为其人与李纲的政见相左。

吴、耿两人的调整明显是为了安定主战派之心,实际却是从侧面反应了赵桓彻底放弃主战派的姿态,不然用不着做得这么刻意。

如此看来,赵桓的御下手段确实比以前老练很多了——如果这些人事调整没有受到他人的干扰都是出于其人本意的话。

倒是被闲置几年的观文殿学士范致虚突然出任宰相,有些出乎徐泽的意料。

其人六年前曾知河间府,因不务实事且好神鬼之事而把辖地搞得乌烟瘴气。

徐泽掌控河北后,驱逐了一批不干人事的旧官僚,其中便有此人。

赵佶明知道这批徐泽都看不上的官员肯定不好用,但冲着他们“不肯附逆”这一点,也必须给予优待以收拾人心。

范致虚由此赶上了好机遇,逐步被提到了尚书左丞的高位。

怎奈此公太能扯淡,平日里夸夸其谈,遇到正事却是一个主意都拿不出,分管之事也办得一塌糊涂。

范致虚仅干了几个月尚书右丞,就被赵佶所弃,以无职掌的观文殿学士闲了几年。

不过,此人做实事不行,清谈养望的手段却相当高。

早在太学读书还没有出仕前,范致虚便因学识出众而名动东京,与吴材、江屿、刘正夫三人合称“四俊”。

其人改观文殿学士这几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