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三倍有余(新生儿当然没这么多,主要是开疆拓土和清查隐户的功劳)。
且北灭契丹收复燕云雪近两百年之耻,西服夏国迫其称藩再不敢寇边,东征高丽、日本开祖宗未拓之土,更力压强势崛起的金国,使其始终不敢有南向之意。
由同宋国政和国势的强烈对比,便可以看出两国的未来已经写就:
担当不起华夏正统的赵宋王朝必须退出历史舞台,而大同帝国必将兴起。
徐泽在檄文中明确指出大同此次讨宋之战旨在灭宋。
其人强调此战并非争夺一家一姓之天下的改朝换代,而是为了埋葬软弱堕落自欺欺人的赵宋王朝,重续开放自信开拓进取之华夏精神的正统而战。
也是为了革除历史积弊,为华夏复兴再开海内升平万邦来朝之盛世而战。
在檄文的最后,徐泽着重强调春种秋收非一日之功,灭赵宋兴华夏的历史使命也绝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能完成。
其人明确界定这场战争就是同宋两国之间的兴灭战争,所有有志于天下兴亡的个人和势力都只能在两国之间选边站队。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大同帝国愿意与一切为了复兴华夏而战者携手灭亡赵宋。
但天下要么姓同要么姓宋,不存在第三种选项,所有妄图借改朝换代之机行割据之实的野心家都会受到大同帝国的严厉打击。
檄文一出,天下皆惊。
借灭亡辽国收复燕云而立国的大同,从诞生之初就以极为强势的姿态主导国际事务,在与大宋王朝的摩擦中更是屡战屡胜。
可是,即便如此,同宋两国的战争潜力对比仍未发生逆转。
赵宋王朝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总量、还是人文底蕴,乃至国际环境,都要明显优于大同帝国,只要能够振作,翻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正常情况下,大同如果要灭亡赵宋,应该先以各种借口挑起战争,通过接连的胜利不断割占对方的领土。
待双方的战争潜力彻底逆转之后,再许以重利摆出一副欲得天下而渴求四方贤才的王者之态,方能收获士人之心,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天下。
哪有这么早就急吼吼地宣布自己要灭亡赵宋,却又摆出一副绝不向传统势力低头的孤傲姿态,如此赶尽杀绝吃独食,就不怕将所有观望者都逼到赵宋一边么?
但大同正乾皇帝行事本就古怪,向来不按常理出牌。
对可能丢掉饭碗甚至是脑袋都的大宋君臣来说,都已经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再考虑这些有的没的已经没有意义。
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
大宋虽然年初才经历了一场大战,可当初的应对就一团糟,战后又急于稳定内部,朝堂上斗得不可开交,地方上也乱成了一团麻。
所以,直到现在,大宋朝廷也没有拿出实质性的备战措施。
甚至,还因为频繁换相,以及淮南、荆湖和福建等地的动乱调动了大量兵力,导致大宋当前的备战状态还不如去年太上皇出逃时。
另一方面,经营了多年的京东西路、京畿路和淮南路防线不复存在之后,朝廷新建的防线尚未完成,缺兵缺粮缺工事,真就是不堪一击。
刚刚成立的新宰执班子完全应付不了如此复杂的局面,众人争吵了一天,各自引经据典,却拿不出一个靠谱的意见来。
皇帝赵桓措手无策,首相唐恪也好不到哪里去,其人甚至提出直接放弃动荡不堪的淮南、福建等路,速调平乱之兵返回临安防守的馊主意。
且不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真能把全国之兵都聚集于南阳一地,但朝廷没有统兵帅才,将士们皆无敢战之心,又如何能够挡住同军全力一击?
意识到不能指望这些只能扯后腿的宰执出主意后,赵桓难得自己拿主意一回,当即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