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作为一个篇章,再一个名字接着一个名字被画上了红线。
“秦君有何举动?”吕阳问道。
阴挈答道:“未能知晓外间之事,尚无异常。”
秦君本来有名有姓,后来被阴氏刻意全面屏蔽了。
也就是说,人们知道现在有个秦君,从来不提姓名,慢慢变成了一个禁忌。
阴氏为什么要这么干?消灭一个国家,光是进行肉体上的征服,后面必然要遭到永无休止并且灭之不绝的反抗;在灭亡那个国家的同时,抹除掉这个国家所有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给予新的认知与知识,才是兼并上手段最为高超的融合方式。
很多诸侯国一直不认可秦国同为诸夏一员,里面当然有秦人自己的锅。
只有一个诸侯国不认可秦国,可能是这个诸侯国带着偏见。
一旦是所有诸侯国都不认可秦国,不可能是一种偏见了。
这种现象不区分秦国强大或弱小时期,也就不是主观上的偏见,是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双重不兼容。
楚国那边遭到了歧视,他们选择放弃治疗,喊出了“吾乃蛮夷”的话。
秦国遭到歧视的选择则是跟白翟、赤狄、戎狄结盟。
漫长的历史中,自然有诸夏的诸侯跟异族结盟的例子,只是干起来没有秦国这么轰轰烈烈又理直气壮。
华夷之辩在诸夏是什么时候有的?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大概分为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和衣饰、礼仪等文化为衡量标准。
第一个喊出“尊王攘夷”的管仲将区别说得非常清楚,近一步加强华夷之辩的界限。后来孔丘捡起了管仲的理论,进行了一些强化。
孔丘出生了吗?他现在就只是一个胚胎,还能不能成为诸夏的圣人,则是有点不好说了。
已经成为阴氏家臣的桑田纥,他说不定在孔丘学文的时候,伸手一抽后脑壳:学文可以,搞尼玛学问著作啊!给爹去勤练杀人技,好在疆场建功立业!!!
经过管仲的再次重申,华夷之辩在春秋得到加强,不怪秦国跟异族结盟之后被开除诸夏籍了。
要不是秦国历代君王放弃继续西进,改为向东扩张,搞不好秦人后面还真的成“异族”啦!
花了将近十年来“改造”秦国的阴氏,讲实话吕阳就是过来摘桃子而已。
能将摘桃子搞得那么血淋淋,很能说明吕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其实,吕阳知道父亲不希望自己那么嗜杀,怀疑父亲因为自己的嗜杀而心生忌惮。
没有被教导成唯唯诺诺性格的吕阳会重视父亲的看法,有明确的指示不会过线,认定应该快刀斩乱麻则是一点犹豫都不会产生。
摆在案几上的文本很多很厚,每一个文本的一页能写下五百个名字,猜猜在吕阳的命令下有多少人身首异处?
下令杀死那么多人的吕阳睡眠质量很好,从来没有从噩梦中惊醒。
别人认为他嗜杀,他却认定自己是在永除后患,真心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并且由衷地认为自己没错。
“父上来信,言及明岁率军南下。”吕阳说的那些跟自己没关系,信的大部分内容则是没有讲出来。
在信中,吕武用词尖锐地骂吕阳是个蠢货,明明可以将事情交给手下去办,偏偏事事亲自干涉。
一个有着嗜杀名声的人,某种程度上能够恫吓宵小,后患却是无穷无尽!
吕阳不知道那些道理吗?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将事情交给别人去办,事后再将操办者干掉来获取美名的做法,不屑为之罢了。
在他看来,阴氏内部要懂得感恩,外人只需要害怕自己就行。
阴挈说道:“诸事已然妥当,仅需迁秦君往岐山别宫,秦则灭矣。”
没有过来秦国的吕武并没有下令迁徙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