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道义而战!
为本心……
司匡突然一笑,道:“衡兄,看来吾二人今日非要辩论一场不可啦!”
衡胡伸出左手,意志坚定,吐出一个字,“请!”
“好!三点质疑,今日吾一一接下!”
司匡用力拍了一下大腿,一身豪迈气势直冲云霄。
想要让衡胡明白,必须要从儒家的经典入加以质问和解释。
所以司匡锁定了一个认可程度,仅次于《春秋》的史书——《国语》。
没有废话,直接开篇点题,司匡背诵道:“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此《国语·郑语》之言!”
“可是,根据史册记载,恐祸灾加于身之郑桓公,竟于犬戎破镐京之战身亡。”
司匡得意地笑了笑。
“小弟不才,很是好奇。为何怕死的郑桓公竟然死战镐京?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疯狂?”
衡胡端正而坐,得意之色骤然出现。
高呼,声音嘹亮,传遍四野,“此乃义也!郑桓公为周幽王司徒,自当以大义为重!此乃臣子之义!宗族之义!为我儒家传承大道之一!”
“呵呵?义?”司匡不屑的撇嘴,“若是我没记错,在周幽王宫湦九年,郑桓公东迁族人以及财产。若是为了义,为何还要迁移?为何不与周王室共患难?”
周幽王一共在位就十来年,这宫湦九年距离他死亡,也就两年罢了。
这个时候把宗族迁移,还要声称为了大义?
骗谁呢!
哪个身兼大义的人会把自己的宗族迁移到其他的地方?
衡胡一时语塞,慌忙之解释道:“这……恐怕……恐怕郑桓公别有用意!诸侯治国之能,岂是我等可以猜测的?”
“呵呵,郑桓公无任何用意!”司匡呶呶嘴,翻了一个白眼,声调不减,“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其丝毫没有想到会死在镐京!”
顿了顿,接着说道:“宫湦九年,周幽王废除太子姬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姬宜臼不服,逃回外祖父申侯所在之地!”
看着不远处的马车,司匡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战车。
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从他的嘴里缓缓道来。
“周幽王大怒,起兵讨伐姬宜臼!”
“幽王计划攻申,申侯、鲁、西弗、犬戎联兵攻周,破镐京,杀幽王起兵攻击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掳褒姒;郑桓公战死骊山,子武公掘突嗣位。”
将目光下移,司匡与衡胡对视,一字一顿,吐出诛心之言。
“幽王既死,申侯、鲁侯及许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联合数十个诸侯国立王子余臣于携!因此,周惠王亦称周携王!其鄚国之土地,多为虢国以及其他诸侯国联合赠与!”
“至此!双王并存,礼崩乐坏!”
若不是姬宜臼向自己的姥爷告状,周王室绝对不可能完蛋的这么快。
犬戎虽然是周王室的头号大敌,但是在周穆王、周宣王的时候,被周朝人给狠狠地锤过很多次。
其战斗力实际上根本无法和西周媲美。
况且犬戎很分散,根本不是一个整整齐齐的团体,怎么可能打败疆域广大的周?
所以,周灭亡的原因,很大一个程度上,还是周家的内乱搞得。
周平王搞死了老爹,进而把老周家的遗产给败的差不多了。
他叔余臣想要力挽狂澜,却无奈被小人搞死。
“兄长,周平王王位来历不正,周携王为何要去朝觐?有虢国等诸侯国支持,已经大伤元气的周王室自然无法讨伐这一个新成立的周王朝,只能任由其存在。”
“那烽火戏诸侯……”衡胡脸色难看,无力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