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大电影节,牌面很高的!
尤其是戛纳。
咱就说看过《霸王别姬》的有几个?
一群人猛吹,捧上天了快!
其实好些吹捧的人压根没看过,但是没关系,外国人觉得牛逼,那肯定够牛逼。
就跟《鸟人》似的,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絮絮叨叨说了两个小时也就是那点儿十分钟就能讲清楚的破事儿,但却被文艺青年们捧上了天!
《活着》也差不多。
阿谋之前说过:
刚拍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预感,可能通不过,所以希望大家先睹为快,犯了一次规———本来没有送审的电影不允许公开放映,我在bj放了一场,作为内部观摩,实际上,文艺界的很多人都来了,有1000多人。当时看完后,大部分的人反应是不理想。《活着》是一个主流电影,通俗的故事,没有风格化的处理,没有《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视觉张力,没有新鲜的处理手法。
《活着》很平实。当时圈里有人告诉上面十个字,说《活着》“政治上反动,艺术上平庸”。
当时是1993、1994年,大家都很期待形式上的创新、独特性,对平实的内涵看不上。”
但是之后却被捧上神坛!
——和《霸王别姬》并称华语电影双峰,即是,亦是终点,某种意义上的不可超越!
到底是拿了奖还是被禁了,所以才捧上的神坛呢?
阿谋没有正面回应…
他自己隐隐有些猜测!
但不好说…
阿谋被狠批是因为写了封公开信与戛纳决裂,把电影撤了回来,送到了威尼斯——《一个都不能少》…
在部分人眼中,这部电影是在粉饰太平,在为zf唱赞歌;而戛纳是他们眼中的艺术殿堂,阿谋跟戛纳决裂就意味着放弃艺术追求,倒向zf!
这不是一个艺术家该干的事…
那会的整体思潮就是反体制…
阿谋不是很想聊这些,他道:“每个国家,只要是这类电影,都很厉害,是大的跨度。在大的政治背景下,人像是汪洋中的一片树叶,根本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很无奈的。
中国的这类题材是最多的,因为中国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最难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活着》这类电影我们可以拍好多部。但是很难通过…”
“没事,您再拍一部海外务工几十载的作品!”
“如果你来拍这样的作品,你会怎么选材?”
“什么类型?”
“就是这种纪实类型的作品…”
“如果我拍摄,我会选择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在城市创业,但是没能成功,干脆回了老家,然后遇到了苦心栽培咖啡的高中同学,两人一起努力,扎根农村,带领乡亲们种植咖啡,致富!”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也太主旋律了!”
沈长林摇头:“这是中国梦,而且,你以为种咖啡很简单嘛?种出来了,谁买?怎么卖?商业上的事很难的!”
正聊着呢,徐光头走了进来…
……
阿谋来得快,走的也快…
角色确定好了,又得了两个项目,心满意足!
徐争挺激动的,居然能出演阿谋导演的作品,尽管是一反派…
为了感谢沈长林,特意请他吃了一顿大餐!
沈长林挺无语的…
有必要这么激动吗?
“你不懂,《红高粱》那会我是15岁,当时就特别想出演张导的电影,如今,过去25年了,这个愿望终于快实现了!”
“…那你加油!”
好吧,沈长林也不晓得应该怎么说了,都扯到